簇生小鬼傘 (簇生類鬼傘)
2025/04/29 12:18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簇生小鬼傘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簇生小鬼傘,子實體剖面,可見菌傘、菌褶、菌柄
▲三貂嶺 20210509 簇生類鬼傘,菌褶
主要特徵
一年四季都會繁衍。食用(台灣:可;日本:不可)。常常莫名其妙的從泥土中、枯木中長出來,不到一天又莫名其妙的自己融化,為「一夜菇」,菌傘會轉黑並且融化,又被稱為「墨水菇」。
菌蓋乳白色至淡灰黑色,鐘形至平展,表面覆細毛或光滑,蓋緣有溝紋,菌蓋寬0.8~1.5公分。菌肉白色,很薄。菌褶離生,白色至淺灰褐色,密。成熟後菇體自溶,全株成墨黑色。菌柄白色至灰褐色,圓柱狀,中生,中空,長1~2公分,粗0.1公分。孢子橢圓形,黃褐色,具發芽孔,大小6~11x4~6µm。孢子印黑色。
相關小知識
鬼傘科(學名:Psathyrellaceae),又名小脆柄菇科。在1939年由丹麥的真菌學家 Jakob Emanuel Lange命名。
基本資料
注音:簇(ㄘㄨˋ)生小鬼傘
和名:イヌセンボンタケ<Coprinellus disseminatus>
學名:Coprinellus disseminatus
別名:一夜菇、墨水菇、簇生鬼傘菇、假小鬼伞<植物志:Coprinellus disseminatus>
原產地:腐木、倒木上散生至群生。
保育等級:
參考文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