簇生小鬼傘 (簇生類鬼傘)

2025/04/29 12:18

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簇生小鬼傘

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簇生小鬼傘,子實體剖面,可見菌傘、菌褶、菌柄


▲三貂嶺 20210509 簇生類鬼傘,菌褶

主要特徵


一年四季都會繁衍。食用(台灣:可;日本:不可)。常常莫名其妙的從泥土中、枯木中長出來,不到一天又莫名其妙的自己融化,為「一夜菇」,菌傘會轉黑並且融化,又被稱為「墨水菇」。

菌蓋乳白色至淡灰黑色,鐘形至平展,表面覆細毛或光滑,蓋緣有溝紋,菌蓋寬0.8~1.5公分。菌肉白色,很薄。菌褶離生,白色至淺灰褐色,密。成熟後菇體自溶,全株成墨黑色。菌柄白色至灰褐色,圓柱狀,中生,中空,長1~2公分,粗0.1公分。孢子橢圓形,黃褐色,具發芽孔,大小6~11x4~6µm。孢子印黑色。

相關小知識


鬼傘科(學名:Psathyrellaceae),又名小脆柄菇科。在1939年由丹麥的真菌學家 Jakob Emanuel Lange命名。

基本資料


注音:簇(ㄘㄨˋ)生小鬼傘
和名:イヌセンボンタケ<Coprinellus disseminatus>
學名:Coprinellus disseminatus
別名:一夜菇、墨水菇、簇生鬼傘菇、假小鬼伞<植物志:Coprinellus disseminatus
原產地:腐木、倒木上散生至群生。
保育等級:
參考文獻:

進入閱讀更多...

費賴斯似鬼傘(費賴斯擬鬼傘)

2025/04/29 12:05

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費賴斯擬鬼傘

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費賴斯擬鬼傘,乾枯後菌傘倒下露出菌褶,旁邊似乎是剛形成的子實體,子實體在夜間發育,黎明後不久便枯萎。

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費賴斯擬鬼傘,菌傘面


▲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費賴斯似鬼傘


▲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費賴斯似鬼傘,菇傘部分


▲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費賴斯似鬼傘,菌褶(ㄐㄩㄣˋ ㄓㄜˊ)、菌柄的部分

主要特徵


春至秋季,潮濕環境的禾本科植物(枯草莖、枯竹、腐竹皮)上群生。
子實體極小型,幼菌卵圓形,漸呈鐘形至平展,傘徑0.5-1(1.5)cm,初白色,漸變灰色至深灰色,傘的周邊有條紋。傘面覆著小型白至褐色的鱗片,鱗片有時流失。
菌褶離生,密,較窄,淡灰色,偶爾分叉,成熟時呈黑色,具小褶。
菌柄高度1.5-4cm,白色至灰色,脆,圓柱狀,基部膨大,中空,基部覆著白色細毛菌絲。
無食用價值。

弗里斯鬼傘屬(Coprinopsis friesii)是一種小型草生菇,幼年時其菌蓋呈鈍圓錐形,有條紋,常呈放射狀撕裂。菌蓋上殘留著蒼白扁平鱗片狀的菌蓋,隨著時間推移,菌蓋會上翹,略微潮解。其大小和短暫的結實習性解釋了為什麼這種常見的蘑菇很少被收集。子實體在夜間發育,黎明後不久便枯萎。

基本資料


和名:ヒメヒトヨタケ(姫一夜茸)
學名:Coprinopsis friesii
別名:
原產地:
保育等級:

進入閱讀更多...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