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▲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紅仔珠

▲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紅仔珠,葉表的葉序

▲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紅仔珠,葉表

▲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紅仔珠,葉背的葉序

▲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紅仔珠,葉背

▲台北植物園 20241110 紅仔珠,果實
主要特徵
紅珠子生長在海濱、平原及低海拔地區。聽說吃了會暈七天的紅珠子為多年生、枝幹密集的小喬木。由於枝葉密集根又深深入土內,所以提供其他生物的棲息的處所。為定土性、抗風性均佳的植物。枝常呈紫紅色,小枝灰綠色,無毛。葉互生,單葉,具短柄;葉片革質,卵形或寬卵形,長 3~6 公分,寬 2~3.5 公分,端鈍或急尖,全緣,上面有蟲蝕斑紋,下面灰白色,具細點,托葉三角狀披針形。枝及葉乾後變為黑色。花期 3~9 月,果期 5~12 月。
藥用:七日暈(根及莖:清熱解毒,活血化瘀,散瘀止痛,抗過敏,止癢。治感冒扁桃腺炎,支氣管炎,風濕關節炎,急性胃腸炎。枝葉煎汁或搗敷治濕疹,過敏性皮炎)。原住民排灣族早期亦有用其樹皮與檳榔共嚼,充為嗜好品
基本資料
學名:Breynia officinalis Hemsley
簡誌:無描述。
別名:七日暈、雞母珠(台灣)
原產地:生於山坡疏林下或路旁灌木叢中。但以海邊居多。
保育等級: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陽明山 20240608 野桐 雌株

▲陽明山 20240608 野桐 雌株,葉背面

▲陽明山 20240608 野桐 雌株,掉在地上的果實與種子

▲陽明山 20240608 野桐 雌株,掉在地上的果實與種子
主要特徵
喬木。單性花,雌雄異株,皆為圓錐形穗狀花序,頂生且密生紅褐色之短毛。花期:春季至夏季。
半落葉性小喬木,全株被有星狀絨毛。嫩葉與芽密生紅褐色絨毛,葉互生,卵形或闊卵形,末端成尾狀,上半部有時作3淺裂,長 7~20 公分,寬 5~15公分,先端銳尖,基部圓形或淺心形,主脈 3 條,葉背淡黃綠色,葉表基部有蜜腺,可分泌糖蜜供螞蟻取食,而螞蟻則為它驅除蟲害,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,葉柄很長;春至夏季開花,雌雄異株,穗狀花序,頂生,雄花疏生,花被 3~4 裂,雄蕊多數,雌花排列較密,花極小而且缺乏花瓣;子房 3 室,花柱 3~4 裂;蒴果球形,外表佈滿軟刺,內有三室,各各含有一顆種子,種子黑色。
近似物種
野桐與白匏子(葉較方,葉背灰白色)。
基本資料
和名:アカメガシワ(赤芽槲)<Mallotus japonicus (L.f.) Mu''ll.Arg.>
學名:Mallotus japonicus (Thunb.) Muell. -Arg.
簡誌:小枝,葉柄及花序被星狀毛。葉互生,或有時近對生,闊卵形至圓形,常3裂,前端常3淺裂,下表面被星狀毛及淡黃褐色透明腺體。果實密被長軟刺。
別名:野梧桐、野桐仔、日本野桐、摩頂仔、帽頂、楸、白肉白匏子、大白匏子、野梧桐<中国植物志:Mallotus japonicus (Thunb.) Muell. Arg.>
原產地:中國產於浙江和江蘇,日本。多生於海拔320-600米林中。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。台灣原生種。
保育等級: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福州山 20210301 茄苳,雌株

▲台北植物園附近 20230101 茄苳,地上撿的果實剖面,內有種子 3~4 枚(但似乎有超過)
主要特徵
大型喬木,樹幹粗糙不平。 茄苳是本地原生樹種,分佈在低海拔地區。長成高大的樹木時,樹冠為傘形,極具遮陰效果,為優良的行道樹。茄苳壽命又長,常可生長成巨樹,而與榕樹、樟樹一樣,成為鄉里百姓膜拜的神樹。茄苳的老樹,其濃密的樹冠以及褐色粗糙的寬大樹幹,就像一位歷盡滄桑的長者,所以茄苳又名「重陽木」。三出複葉為其特徵。花期 1~3 月。果期 8月~翌年 3 月。
台灣低海拔(1,500公尺以下)的老樹中有四大天王,為榕樹、樟樹、茄苳和楓香。
基本資料
和名:アカギ(赤木)<Bischofia javanica>
學名:Bischofia javanica Blume
簡誌:屬特徵- 單性異株,喬木;莖光滑。三出複葉,互生,小葉圓齒緣。圓錐花序。雄花萼片5;雄蕊5;退化雌蕊存。雌花萼片5,早落;退化雄蕊5或無,柱頭3。核果,圓形。 種特徵- 小葉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,先端尾狀突尖;葉柄長8-16 cm。
別名:赤木、茄冬、重陽木
原產地:分佈於中國華南、臺灣、印度、緬甸、泰國、老撾、柬寨埔、越南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、日本、澳大利亞和波利尼西亞等。常生於海拔 800 公尺以下山地潮濕溝谷林中或平原。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。台灣原生種。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陽明山 20210920 白匏子,雌株,花期至果期變換中

▲陽明山 20210920 白匏子雌株,葉表,近菱形居多,葉具長柄互生,菱狀卵形,基部有蜜線一對

▲陽明山 20210920 白匏子雌株,葉背,近菱形居多,葉背密被白色星狀絨毛,(有時為褐色)
主要特徵
半落葉性中喬木,嫩枝被有褐色星狀毛。花雌雄同株或異株,花序頂生,圓錐形排列,雄 蕊 多數,雌蕊花柱 3 裂,通常都是雌雄異株,但有例外,雄樹不結果,雌樹結果滿樹,蒴果球形,外被短毛和柔軟的長刺,有點像蜘蛛或小螃蟹的樣子。
近似物種
野桐與白匏子(葉較方,葉背灰白色)。
基本資料
和名:ウラジロアカメガシワ(裏白赤芽槲)<Mallotus paniculatus (Lam.) Muell.Arg. var. paniculatus>
學名:Mallotus paniculatus (Lam.) Mull. Arg.
簡誌:小枝,葉柄被絨毛狀星狀毛。葉菱形或菱狀卵形,有時呈菱狀腎形,全緣、鋸齒緣或3淺裂,下表面密被白色或淡黃褐色絨毛狀星狀毛 (下表面全被覆蓋)。
別名:白葉仔、白揪、力树、黄背桐、白叶子<中国植物志:Mallotus paniculatus (Lam.) Muell. Arg.>
原產地:中國南部、台灣。台灣全島低海拔山區向陽處,但尤以北部為多。台灣原生種。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糠柴

▲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糠柴,果序與蒴果,果實(蒴果)裡面大多會有三個黑色球形種子
主要特徵
小枝、幼葉和花序均被褐色星狀柔毛。葉互生,卵狀長橢圓形或披針形,全緣或波浪緣,長 6~16公分,寬 2~5 公分,三出脈,背面被赤褐色圓形蜜腺,近葉柄處有 2 腺體;葉背綠白色。總狀花序;花雌雄同株或異株,腋生或頂生,花黃色。蒴果扁球形,徑約 0.7 公分,有 3 縱溝,外被紅褐色粉末狀毛葺;種子黑球形。
常綠中小喬木,高可達 10 公尺,常為散生狀態。
用途
木材黃褐色或淡紅褐色,質地輕軟,可製造各種小型器具。果實表面的深褐色毛茸是一種腺體,有毒,能殺死寄生蟲;可提煉紅色或橙色染料,亦供藥用,有驅蟲作用;誤食有毒部位,導致嘔吐和腹瀉。
基本資料
和名:クスノハガシワ(楠の葉柏)<Mallotus philippensis>
學名:Mallotus philippensis (Lam.) Mull. Arg.
簡誌:小枝、幼葉柄及花序密被緊貼表皮之銹色星狀毛。葉長橢圓形、長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稀卵形 (長寬比大於2),下表面密被鏽色星狀毛及許多紅褐色腺體。
別名:六檢仔、柿糊木、粗糠柴、菲島桐、粗糠柴(植物志:Mallotus philippensis (Lam.) Muell. Arg.)
原產地:中國產於四川、雲南、貴州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和海南。生於海拔300-1 600米山地林中或林緣。分佈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、大洋洲熱帶區。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。台灣原生種。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橫嶺古道 20210702 裂葉日日櫻

▲橫嶺古道 20210702 裂葉日日櫻,花與花序(紅花)
主要特徵
灌木。株高約一、二公尺,常具乳汁,嫩莖草質綠色,老莖褐色,單葉互生,葉卵形、長橢圓形、倒卵形,端部漸尖、銳尖,葉基圓鈍狀,葉全緣,有時有疏齒或刺齒狀,葉長約四至八公分,寬約二至四公分,紙質,葉被毛或無毛,葉面綠色,背面略淡,幼葉背面常泛紫紅色,羽狀脈,葉脈明顯,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葉背隆起,托葉小,早落,具長葉柄,單性花,雌雄同株,常著生於不同花序上,聚繖花序、繖房花序,頂生或自近莖頂之葉腋伸出,花梗長,花萼管形、鐘形,五裂,基部多少連合,覆瓦狀排列,花冠幅形至淺碟形,輻射對稱,花深桃紅、玫瑰紅色,花瓣五枚,卵形、長橢圓形,覆瓦狀排列,離生或基部合生,具腺體,花盤環狀,雄花花蕊十枚,高低二輪,外輪花絲稍合生,內輪花絲合生至中部,成柱狀,雌花較少,較雄花稍大,雌蕊心皮三枚,合生,花柱三枚,基部合生,柱頭二裂,子房無毛,子房上位,子房二至五室,多為三室 ,中軸胎座,每室具胚珠一枚,蒴果,熟時由青綠轉黑褐色,種子有種阜,種皮脆殼質,胚乳肉質,子葉寬且扁,乳汁有毒,勿食。
近似物種
Jatropha integerrima, xx日日櫻幾乎都是從日日櫻選拔育出的園藝品種:
Jatropha integerrima(Jatropha pandulifolia):紅(日日櫻、南洋櫻、琴葉櫻、火漆木、全緣葉珊瑚花)
Jatropha integerrima 'Baby Doll':粉紅
Jatropha integerrima 'Compacta':紅(裂葉日日櫻)
Jatropha integerrima 'Tree Light Pink':粉紅
Jatropha integerrima 'Peregrina':紅
Jatropha integerrima 'Pink':粉紅
Jatropha integerrima 'Pink Princess':粉紅
Jatropha pandurifolia 'Rosea':粉紅
Jatropha integerrima 'Variegata':紅(斑葉日日櫻)
Jatropha integerrima '?':紅(大花日日櫻、大花南洋櫻)
Jatropha curcas × Jatropha integerrima
另外近似的園藝種也將近30種以上。
基本資料
學名:Jatropha integerrima 'Compacta'
簡誌:無描述。
別名:
原產地:原產於中美洲。園藝種
保育等級: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新店小粗坑 20210530 五蕊油柑,雄花花梗不明顯(長梗為果實)

▲新店小粗坑 20210530 五蕊油柑
主要特徵
草本,株高可達 50 公分;莖光滑,具稜。苞葉線狀披針形,長約 0.09 公分。葉膜質,兩列互生,卵形或倒卵形至闊橢圓形,長 0.8~1.2 公分,先端與基部銳尖至圓或鈍;托葉線狀披針形,0.2~0.3 公分。花單性,雌雄同株,簇生葉腋;雌花具較長花梗(雌花花梗長約 1 公分,雄花花梗不明顯)。雄花花被片 5,倒卵形;腺體三角形;雄蕊 5。雌花花被片 5,披針形,柱頭 3 歧,先端 2 叉。果扁球形,光滑,徑約 0.2 公分;果梗長約 0.6 公分。
用途
食用。藥用(治泄瀉,痢疾,傳染性肝炎,水腫,小便淋痛,小兒疳積,赤眼目翳,口瘡頭瘡,無名腫毒)。
基本資料
和名:ナガエコミカンソウ(長柄小蜜柑草)<Phyllanthus tenellus Roxb.>
學名:Phyllanthus tenellus Roxb.
簡誌:草本;莖具稜。苞葉線狀披針形,長約0.9 mm。葉膜質,卵形或倒卵形至闊橢圓形,長8-12 mm,寬8-10 mm,先端與基部銳尖至圓或鈍;托葉披針形。雄花被片5,倒卵形;腺體三角形;雄蕊5。雌花被片5,披針形。果扁球形;果梗長約6 mm。
別名:纖梗葉下珠、柔枝葉下珠、纤梗叶下珠<植物智:Phyllanthus tenellus Benth.>
原產地:原產於馬達加斯加、印度,全球熱帶及亞熱帶都可以看見它。歸化種。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福州山 20210301 血桐雄株,花期

▲福州山 20210301 血桐雄株,花序
主要特徵
常綠喬木。雌雄異株,無花瓣;雄花圓錐花序。雌花序密生成團狀,苞片銳鋸齒緣。血桐為具有像盾形的寬闊心形葉片的植物。它的英文名形容它為「象耳」。枝條折斷處,髓心週圍和樹皮汁液氧化後會變成紅色,狀似流血,所以稱為血桐。
用途
木材。藥用(催吐)。
血桐是熱帶二期林的主要樹種,在充足的陽光下才能蓬勃的生長,一般在破壞不久的開闊地或崩壞地上生長,海岸亦有分佈,和林投、黃槿等組成海岸灌叢。由於血桐生長速度快,所以木材鬆散輕軟,可供建築及製造箱板用;早期農人常採血桐葉餵養家畜,種子亦會吸引許多鳥類、松鼠前來覓食。
蘭嶼「達悟族」則叫血桐「女人柴」,飛魚季期間男性族人忙著捕魚,無暇劈柴,因此血桐鬆軟耐燃的木柴正適合女性劈柴升火、烹煮飛魚。
基本資料
英文名:Macaranga, Elephant's Ear
和名:オオバギ(大葉木)<Macaranga tanarius (L.) Muell. Arg.>
學名:Macaranga tanarius (L.) Mull. Arg.
簡誌:小枝常粉白色。葉柄著生於下表面由葉緣至中央二分之一處;葉闊三角形或闊卵形,全緣或近全緣。
別名:血桐(中國樹木分類學),流血桐(臺灣),帳篷樹(廣東台山)、光血桐<Macaranga tanarius (L.) Muell. Arg.>
原產地:台灣及中國大陸、菲律賓、琉球、澳洲。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。台灣原生種。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台北植物園 20201017 枯里珍

▲台北植物園 20201017 枯里珍,果實(漸熟型),橙->紅->黑斑
主要特徵
灌木。保育等級:易受害。花期:5~6月。果熟期:10~12 月。
常綠小喬木或灌木,嫩枝上有細毛,全株光滑;雌雄異株,雄花序總狀,雌花序穗狀,腋生或頂生,單立,呈分歧狀,略具毛茸,花密生,白色,細小;核果橢圓形,熟時呈紅色。
用途
本種由於葉色青翠、耐鹽、耐風,極適合作為濱海地區之綠化樹種。
基本資料
和名:コウトウヤマヒハツ(紅頭山篳撥)<Antidesma pentandrum (Blanco) Merr. var. barbatum (C.Presl) Merr.>
學名:Antidesma pentandrum Merr. var. barbatum (C. Presl) Merr.
簡誌:葉紙質,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,先端銳尖,具鈍頭。
別名:五蕊山巴豆、枯里珍五月茶<植物智:Antidesma pentandrum (Blanco) Merr. var. barbatum (Presl) Merr>
原產地:中國、日本、琉球、菲律賓群島等。台灣分佈於南部及東部低海拔地區。台灣原生種。
進入閱讀更多...

▲三貂嶺 20201009 大飛揚草

▲三貂嶺 20201009 大飛揚草,果序
主要特徵
大飛揚草的葉形就像是一對對的翅膀,像是隨風展翅飛翔,這就是為什麼會有「大飛揚草」之稱的由來。
大飛揚草是一年生草本,全草具有豐沛乳汁,莖斜上或直立,高約 10~40 公分,帶淡紅色或紫紅色,有毛。葉對生,卵形至橢圓形,基部偏斜,葉緣微鋸齒,長橢圓形披針狀,2~4 公分長;兩面被毛。聚繖花序排列成頭狀,花密而小,雌雄同株異花。腋出,花單性同株,綠色或紫紅色,雄花無花被,雌花子房 3 室。果實為蒴果,約 0.12 公分。
用途
藥用(全草:清熱解毒,利濕止癢。治消化不良,通乳。用於皮膚搔癢,皮膚疹,濕疹,體癬,腳癬,乳腺炎,尿血小便不利,缺乳等)
基本資料
學名:Chamaesyce hirta (L.) Millsp.
簡誌:莖匍匐、斜上或直立,被絹狀糙伏毛及黃色刺毛。葉卵狀菱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15-50 mm,寬7-16 mm,先端銳尖,基部楔形至圓形,細鋸齒緣,兩面被絹狀糙伏毛;葉柄下表面被糙伏毛及刺毛。果被毛。
別名:飛揚草(台灣)、大本乳仔草、乳仔草、紅骨大本乳仔草、羊母奶、奶子草、大地錦草、神仙對坐草(福建)、Kottikattin(泰雅)、Zabutibuti(排灣)
原產地:全島低地。歸化種。
進入閱讀更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