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果(檬果)
2025/03/16 12:57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芒果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芒果,葉表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芒果,葉背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芒果,花序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芒果,花苞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芒果,花正面(看起來有點像是皮卡丘?),徑 0.3~0.5 公分,黃綠色或淡黃色,花萼片 5 枚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芒果,花側面,花柄長 0.3~0.5 公分
▲台北植物園 20250316 芒果,樹幹
主要特徵
常綠大喬木,高10-20m。枝褐色,無毛,有條棱。葉柄粗壯,長2-6cm,基部膨大,上面有溝,與葉片的兩面均無毛;葉常聚生於枝上部,互生,嫩葉紫紅色,成長葉深綠色,葉片薄革質,長圓形、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長10-30cm,寬3.5-8cm,基部楔形、寬楔形或近圓形,邊緣皺波狀,先端漸尖、長漸尖或急尖,上面有光澤,側脈每邊20-35條。(深圳植物誌)
本屬植物約 40~60 種,多年生常綠大喬木植物。樹高可達 20~30 公尺,樹冠稍呈卵形或球形,樹幹直,樹皮灰白色或灰褐 色,樹枝強大,小枝直立。芒果,臺灣話稱「檨仔」(白話字:söai°-á,平埔族語)。
用途
食用(果樹)。藥用(暈車)。常用於行道樹。
相關小常識
從芒果被荷蘭人於16世紀到17世紀,從南洋移植而來、日本人引進臺灣栽培,乃至芒果引入美國、又產生「美國種」移植到臺灣。市面上可能買得到的就有超過20種的芒果品種,臺灣有保留的種原更達到130種。從1700年代的土芒果(柴檨仔),1910年代有懷特、黑烏香等品種。1945年左右引進愛文、凱特、海頓等品種。金蜜(1971年)、卓安南(1990年)、金煌(1966年)、農民黨(1981年)、玉文(1995年)、慢愛文(1196年)、以及2000年後的夏雪、蜜雪等等。
金煌芒果(Nam Dok Mai):學名為 Mangifera indica。
愛文芒果(Haden):學名同樣為 Mangifera indica
培育方式
原產自北印度和馬來半島,性喜高溫、乾燥的天氣,營養生長期(根、莖、葉)最適合溫度為24~30℃,氣溫降到18℃以下時生長緩慢,10℃以下停止生長,生殖生長期(花、果)需較高溫度,以排水良好且含腐植質的砂質土壤最適宜,pH值5.5~7.5為佳。後引種改良,已遍及多個地方,其中十大芒果生產國家,以產量排名如下:印度、墨西哥、巴基斯坦、泰國、中國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海地、剛果。
基本資料
學名:Mangifera indica L.
簡誌:無描述。
別名:檬果, 檨仔(台), 杧果, 馬蒙
原產:印度,馬來西亞。栽培種(荷蘭人約400年前引進)